银保监会首次发布普惠金融白皮书
发布时间:2018-09-30 来源:中国保险报网 点击:次
为阶段性总结宣传我国普惠金融发展成果,落实《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国发〔2015〕74号)“定期发布普惠金融白皮书”要求,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牵头编写了《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情况报告》(以下简称白皮书),拟于近期出版发行。日前预先发布了白皮书摘编版。
作为首次由政府部门对外发布的普惠金融白皮书,白皮书总结了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意义、主要措施、主要成效和基本经验,从发展多层次普惠金融供给、构建市场化经营模式、创新普惠金融产品服务、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金融知识普及和开展普惠金融试点等八个方面具体介绍了普惠金融发展举措,客观分析了当前普惠金融发展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未来建设普惠金融体系的思路。
白皮书总结了五年来普惠金融发展的主要成果:基础金融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薄弱领域金融可得性持续提升,金融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明显提高,金融扶贫攻坚成效卓著,金融基础设施和外部环境逐渐改善。
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截至2017年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共有营业性网点22.76万个,较2013年末增长8.5%,银行业网点乡镇覆盖率达到95.99%。银行业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0.74万亿元,较2013年末增长73.1%,为1521万户小微企业提供贷款服务,较2013年末增长21.7%;银行业涉农贷款余额30.95万亿元,较2013年末增长48.2%,其中农户贷款余额8.11万亿元,较2013年末增长80%。
这些成果的取得,依赖于政府部门和市场主体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包括深化体制改革,发展多层次的普惠金融供给;健全工作机制,构建普惠金融市场化经营模式;聚焦薄弱领域,创新普惠金融产品服务;运用科技手段,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强化激励约束,完善普惠金融政策措施;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普惠金融发展环境;加强金融知识宣传普及,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开展试点示范,探索地方普惠金融发展模式,探索可持续、可复制的普惠金融发展经验。
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国务院多次研究部署普惠金融领域的政策措施,推动出台一系列货币信贷、差异化监管和财税政策,不断强化正面引导和负面约束,激励各类金融机构和市场主体加大普惠金融服务力度。
为了解决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服务小微企业、三农等客户面临的风险问题,相关部门建立了多方面的风险分担机制。一是建设政府支持的融资担保体系。二是发挥保险增信作用,探索形成“政府+银行+保险”小额信贷风险共担模式。2017年,全国小额贷款保证保险业务累计实现保费收入33.77亿元,承保金额466.39亿元,为11.09万家小微企业获得银行融资金额292.73亿元。三是各地建立各具特色的风险补偿机制。
白皮书认为,发展普惠金融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促进金融业可持续均衡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增进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引导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是金融业支持现代经济体系建设、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重要体现,是缓解人民日益增长的金融服务需求和金融供给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矛盾的重要途径,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白皮书梳理了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形成的经验: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是普惠金融发展的根基;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是普惠金融发展的基本思路;发挥市场主导作用,是普惠金融发展的根本动力;数字普惠金融引领,是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出路;全面推进、突出重点,是普惠金融发展的基本方法;遏制乱象、防范风险,是普惠金融发展的基本底线;坚持改革创新、用好试点示范,是普惠金融发展的有效手段;强化政策协同,是普惠金融发展的有力保障。
白皮书还分析了当前普惠金融发展面临的金融资源配置、金融服务质量、普惠金融的商业可持续、金融基础设施、金融消费素养等五方面挑战。
应对现存问题与挑战,要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立足新时代发展普惠金融的新要求,突出抓好普惠金融供给体系、产品服务体系、政策环境支撑体系、风险防范和监管体系、消费者教育保护体系等五大体系建设,不断拓展普惠金融服务的广度与深度,统筹实现“普”和“惠”的双重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