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政策
保监会摸底险企资产负债管理 负债端问题突出
发布时间:2016-09-28 来源:搜狐理财 点击:
    对于重资产属性较强的保险业来说,资产负债管理是决定命运的关键准绳。但从经营理念渐呈激进趋势来看,一些保险企业显然已经偏离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在此背景下,今年8月,保监会开始对204家保险机构进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摸底调研。从初步调研结果看,绝大部分险企基本达到监管的规定和要求,但在信息系统、模型应用等构建程度上,各主体之间仍是参差不齐。如何通过资产端、负债端的良性互动实现动态平衡,将成为监管与企业的共同使命。
  全面摸底调研
  根据保监会相关负责人在日前一场行业论坛上所透露的,8月针对保险机构资产负债管理的全面摸底调研,主要覆盖七大方面:组织架构、资产配置、模型工具、投资指引、产品分析、风险监控、压力测试。
  从初步调研结果看,在管理模式方面,大部分保险公司自行承担资产负债管理和资产配置职能,只有部分保险公司委托第三方机构;在岗位人员方面,绝大多数保险公司设立了资产配置专职岗位;在信息系统方面,42%的保险公司构建了数据库和信息平台,建立了资产管理、精算和财务等数据信息共享机制。
  另外在模型应用方面,部分大型保险公司和集团采用了专业资产负债管理模型软件;在投资指引方面,90%以上的保险公司制定了投资指引,60%的寿险公司和40%的财险公司能够根据保险业务负债特征,分别确定各类账户预期收益目标和风险指标,制定和实施资产配置政策。
  这次全面摸底调研的一个大背景是“资产荒”愈演愈烈之下,保险业尤其是寿险业“负债端成本高企与资产端收益下行”之间的矛盾日渐显现,矛盾背后所呈现出的错配现象不容小觑。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性前所未有地凸显,资产负债管理必须要成为保险公司管理者日常经营决策的一个基本工具。
  “两张皮”问题突出
  所谓的资产负债管理,浅白地讲,就是要使保险公司在资产端、负债端实现良性互动与动态平衡,两者在收益、风险和久期上相互匹配。不过从国际经验来看,保险资金的特性决定了资产负债错配无法完全化解。
  但这并不意味着,目前国内保险业的错配问题可以被忽略。一方面,保险业整体“长钱短配”较严重,这也是绝大部分以长期保障型业务为主的大型保险公司所面临的难题,即负债端久期较长,但在资产端却无法寻找到相匹配的投资品种;另一方面,以部分中小公司为代表的激进型险企“短钱长配”问题突出,即负债端较短,资产端较长。
  两种错配有着本质不同。多位保险公司财务负责人直言,第一种错配带来的是再投资风险;第二种则带来利差损及流动性风险,将导致保险公司的业务发展和现金流高度依赖新业务,盈利和偿付能力高度依赖投资收益,发展的不稳定性问题较大。
  错配日趋加剧的根源在于,产品定价与资产管理“两张皮”的问题较为突出。在保险资产与负债管理中,需要保险公司建立包括投资、精算、销售以及财务等各个部门紧密合作的体系结构,并保证各环节的信息沟通顺畅及时。
  然而现实的情况却是:资产管理,由保险机构的资金运用部门或保险资产管理机构负责;负债管理,由产品开发、定价与销售等部门负责。资产负债管理没能有效贯穿保险产品设计、准备金提取、投资策略、流动性管理等多个业务流程。
  业内知情人士告诉记者,保监会在实际暗访和调研时发现,在一些保险公司内部,产品部和投资部互不交流、各干各的。“许多保险公司片面追求业务规模,销售和投资决策各行其是。以负债为主导的保险公司,在产品定价时往往与投资市场客观情况脱节;以资产为主导的保险公司,在未考虑保单及经营成本、资本金的情况下,先行激进投资。”
  加强顶层设计
  对于资产与负债错配问题,监管部门一直保持着密切关注。目前,保监会已构建资产负债管理监管框架,部分保险公司董事会也成立了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但有业内人士指出,形式大于实质,“软约束”收效甚微。
  从业内人士处得知,下一步,保监会将加强资产负债管理的顶层设计,完善监管内部协调机制,建立资产负债管理监管长效机制,从制度层面推动保险公司加强内部资产负债管理建设,研究制定加强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具体办法,实现资产负债管理由“软约束”向“硬约束”转变。
  目前,监管部门的初步构想是,根据业务、规模等将保险公司分类,细化不同类别保险公司的能力标准,实现资产负债精细化监管。比如,研究构建以期限匹配、成本收益匹配、现金流匹配、资产负债管理能力、压力测试为指标的评价体系,评价结果将与投资政策、产品政策和偿付能力挂钩。
 
  与此同时,强化偿付能力资本约束,加大对资产负债管理和流动性的风险评价比重。对于负债期限显著低于资产期限的保险公司,提高压力测试频率和偿付能力资本要求。目前上述细则均还在研究过程中。
Copyright 2013 山东智诚保险经纪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关于智诚 | 人才招聘 | 网站声明